首页 擎报站 燃油党反扑?仅23%澳洲人愿换电车!二手EV沦为“雷区”,混动却逆势狂飙…

燃油党反扑?仅23%澳洲人愿换电车!二手EV沦为“雷区”,混动却逆势狂飙…

by Wesydney

2025 年的上半年,澳洲新车市场再度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现象:尽管全球电动车(EV)浪潮浩荡,但我们当地的车主们却似乎在原地打转,仍对是否转向电动或混动心存疑虑。
mycar 刚刚发布的《2025 Mobility Index》研究报告给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字:
仅有 23% 的传统燃油车(ICE)车主计划在下一次换车时选择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比 2024 年首次调查时的 35% 下降了 12 个百分点。
看来,我们对“清洁出行”的热情,正在以比想象中更慢的速度升温。

图源:CarExpert

调查触角

都市与乡镇一网打尽

2020 名车主的真心话

这份由车辆后市场服务商 mycar 联合 Lonergan Research 对 2,020 名车主(涵盖首府城市与非首府地区)进行的问卷,可谓样本丰沛:
其中近一半(48%)是独自使用车辆,不与他人分摊。
而这些车主最关心的,不是加速 0–100 公里,或豪华内饰,而是实实在在的“口袋问题”:
电动车电池耐用度、维修成本、长远保值……每一个都在考验车主的决策神经。

图源:CarExpert

报告显示,约 25% 的受访者最担心电动车电池会提前“罢工”,还要面对高昂的更换费用;混合动力相对“保险”一点,因为它保留了传统发动机作为后备。
但即便如此,车主们也在算这笔账:什么时候入手才不吃亏?
这与澳洲广袤土地与长途驾驶习惯息息相关,一车跑千里、时常越野的用车场景,让“续航焦虑”更为现实。

 

图源:CarExpert

二手电动车

小众市场的隐形“雷区”

仅 5% 会考虑,32% 恐惧“隐藏问题”

想省钱买辆二手 EV?大多数人却敬而远之。
调研发现,仅有 5% 的车主考虑购买,而高达 32% 的人担心电池健康、车载电子系统或安全气囊等隐患——
“花了钱还买病车”的心理阴影,让二手 EV 市场举步维艰。
在澳洲,二手车商往往也对电动车估值保守,不肯轻易大幅降价,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局面:想买没折扣,想卖又没人要。

图源:CarExpert

尽管整体换电情绪低迷,但有趣的是,仍有 25% 的车主表露心迹:若要入电,一定要买“新车”,以获得最新科技、最长保修。
mycar 首席客户官 Adele Coswello 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信心,而非好奇心,是推动更广泛 EV 采纳的关键”。
换言之,消费者需要更多实打实的使用保障,才能放下“燃油思维”改信电驱。

图源:Japan Times

销量背后

EV 市场小幅滑坡,混动逆势上扬

官方数据无情地揭示了市场走向:2025 年上半年,澳洲共交付新车 624,130 辆,其中电动车仅 47,245 辆,占比 7.6%;
而 2024 年同期,50,905 辆 EV 占比曾达到 8.0%。
微小但意味深长的下滑,很大程度上归咎于 Tesla 交付骤降 38.8%。
反观混合动力,2025 上半年逆市增长 14.9%,达到 93,746 辆,成为当下消费者的“折中之选”。

图源:The Guardian

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拥有 1.8 辆车,超过一半(52.5%)的上班族靠驾车上下班。
如此高的用车依赖,一旦传统燃油领域的经济性发生微调,消费者的换车决策就愈发谨慎:
他们更青睐燃油好养、二手保值佳的车型,宁愿继续“死守”自己信得过的油车。

图源:Drive

连结大洋彼岸

中国 EV 与澳洲机会

114 家“死网”背后的启示

有趣的是,在澳洲车主犹豫不决的同时,全球最大的 EV 市场——中国,也正经历一场“换血”。
据路透社援引 AlixPartners 数据,中国目前 129 家电动车品牌,预计到 2030 年只剩 15 家。
换句话说,从 2018 年的 500+,骤降至 15+,一个“80%+”的淘汰海啸,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大江南北。

图源:CarSales

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于几个“魔咒”:
1. 补贴退坡: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购车补贴接连退场,初创厂商难以为继。
2. 产能浪费:曾经追着牌照跑的狂热,导致大量工厂“真空”生产,疫情封锁让部分厂商直接“画饼乏术”。
3. 价格战:当 BYD、Tesla 两大巨头在国内市场掀起血腥降价,规模小、供应链不稳的中小厂瞬间被挤出局。

图源:SBS

这其中,包括 HiPhi、WM Motor、Byton 在内的多家“造车新势力”纷纷倒下;连大名鼎鼎的 BYD 也被迫缩减产能、裁掉部分班次,保住利润线。
AlixPartners 预测,到 2030 年,留下来的那 15 家品牌将瓜分中国 75% 的电动车市场。
换言之,全球版图将向少数“精英”集中。而这些“精英”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包括澳洲在内的成熟市场:
我们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大厂 EV,以更低价格、更高配置,向澳洲车主发起新一轮“价格突击”。

图源:RNZ

 

对澳洲的意义

从“犹豫”到“抉择”的赛道

1.竞争加剧,价格亲民

当中国厂商成熟与规模化带来成本下降,我们将在本地迎来“电动快时尚”时代。换车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将有更多机会用更低价格尝鲜高端配置。

2. 信任红利,售后成王道

由“新车党”驱动的市场规则:谁能提供更完整的保修、更透明的电池健康报告,谁就能赢得信任。mycar、当地经销商和保险公司,都要抓住这一点,把“安心上路”做到极致。

图源:CarSales

3.新能源生态,超越“车”字

澳洲地广人稀,长途驾驶与充电网络建设脱不开干系。政府与能源企业需深化合作,才能打通“人、车、桩、网”四位一体的闭环,给车主真正的续航保障。

4.混合动力的黄金窗口

在“纯电”尚难普及的阶段,混合动力将继续扮演“过渡先锋”的角色。厂商要抓准时机,推出更高效的插混车型,为那些暂不敢全电的车主,提供最佳选择。

图源:CarSales

观望不如行动

给澳洲车主的轻松忠告

如果你正犹豫要不要把下一辆车换成 EV,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的日常行驶里程是多少?

2. 你能接受的“续航底线”和“换电成本”到底是多少?

答案清晰后,再结合各大车企、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经销商的保修、质保与电池健康报告,去判断最划算的那一款。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与其躲在“燃油安全区”里观望,不如做足功课,用数据与实际需求为自己选一辆真正值得信任的新车。
毕竟,对于车主而言,真正的“自由”不是车辆没有引擎声,而是心里踏实、钱包放心。
希望到此可以你在车市浪潮中找到方向,不再因为数字跌宕而左右摇摆,而是带着信心,驶向属于自己的那条清洁出行之路。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