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擎报站 汽车工业的代表欧洲,被中国逼得去造“老头乐”了…

汽车工业的代表欧洲,被中国逼得去造“老头乐”了…

by Wesydney
欧洲一直是全球汽车制造的战力天花板,各类名车、豪车、超跑层出不穷。
但如果我告诉你,如今在这片全球汽车文化的孵化中心,老头乐突然成了国家政策、工厂命运和外交博弈的焦点,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荒诞?
但这并非玄幻:面对廉价中国电动车的冲击,欧洲高层开始认真思考,把“微小”当作一种战略,把“便宜”当作一种防守。
于是,一种像中国老头乐,或日本Kei车那样的“E-car”设想被推到台前:它既可能改变城市出行的常识,也可能决定谁还能在未来的汽车产业链里占有一席。
政策怎么推动、厂商在想什么、技术和安全有哪些硬坎、普通消费者能不能真正受益——我们就一步步把事儿讲清楚,让你看懂为什么一辆小车会变成大事。

图源:Drive

守住“车市阵地”

为什么欧洲要学中日的迷你车?

当下欧洲汽车产业有点像一个正在打长跑的老将:技术含量高、品牌深厚,但体力(成本优势)正在被新对手蚕食。
欧洲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最新的欧盟国情咨文里用一句话点明了问题——“数百万欧洲人想买得起欧洲造的车”,所以需要把“便宜、好用、欧洲制造”的小车带回市场。

图源:Drive

换句话说,政府准备把“把钱花在自家工厂”变成一项政策导向,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空想。
这个想法并非凭空冒出:面对来自中国等地价格极具竞争力的电动车冲击,欧洲既要保住就业,也要守住供应链和技术主导权,因而开始认真考虑能否在法规、税费、标准上做文章,扶持一种更轻、更小、更便宜的“本土小车”类别。
对此,冯德莱恩明确提出要“与产业一同推进新的小型平价车倡议”,把政策和产业握在一条线上——这是一次带有战略意味的产业保护与重塑尝试。 

图源:Drive

老头乐的可复制性

Kei车到底有多“迷你”?

为了做到这一点,欧洲将目光放在了中国老头乐身上。但他们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要做老头乐,于是声称,将“学习”日本Kei车(轻型车)范式。
 
日本的Kei车是政府和产业共同长期塑造的产物:外形尺寸、动力被严格限定——车长上限约3.4米、宽度1.48米、高度2.0米、排量不超过660毫升。
 
但因为这些限制配套着税费、保险、停车等优惠,消费者买得起、养得起,城市使用成本低,生产者也能在小体量上实现规模化和专门化。
 
各位看图就知道了,这玩意基本就是老头乐——

图源:Drive

这套规则把市场焦虑(拥挤、停车、拥堵)和政策激励结合起来,造就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微型车生态”,以至于在日本小型车占到整体市场的很大份额(接近四成的说法在多方数据中反复出现)。
另外,Kei车的技术也在演进——轻量化、涡轮化、甚至电动化都在Kei生态内发生,变成既便宜又相对环保的日常代步工具。
把这套“法-供-需”三角模型搬到欧洲,理论上能在城市出行、环保目标与产业保位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但能否搬得动、改得通、符合欧盟的安全与环境标准,则是大问题。 
 

图源:Drive

车厂们的焦虑与恳求

为什么厂商自己也在呼吁改变规则?

 
压力并不只来自政治,而是真实落在车企的利润表上。
 
雷诺、斯特兰蒂斯等集团的高层近来多次向欧盟表达忧虑:过去几年里,欧洲市场上低价车型大幅减少,越来越多法规和标准是为体量更大、出口导向强的厂商设定的,这种“规则偏移”把小车制造的利润空间压缩到几乎不可持续的地步。
 
厂商们的观点很直白:要么让法规对小型车更友好,要么就准备面对工厂关停、岗位流失。
 

图源:Drive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业界高层把日本Kei车作为“蓝图”摆上桌面,主张创建一个新的、规则更简化的车辆类别,好让小型、低成本车辆在欧洲“活下来”。
 
换言之,厂商们既怕被中国廉价电动车抢走市场,也怕被过严的自己制定的规则逼走成本优势——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政策层面的“重塑”。
 
这一呼声也促使欧盟高层把“E-car(或称小型平价车)”的概念写入讨论议程。
 

图源:Drive

 
E到底代表什么?

“E-car”概念与技术走向

“E-car”这个名字既有策略性,也有公关感:冯德莱恩在讲话里把E拆成了三个层面的寓意——环境(Environmental)、经济(Economical)和欧洲(European)。
她强调,这类车要“清洁、轻量、经济且由欧洲供应链制造”,以此抵御外部低价攻势并抓住全球对小型车的需求。

图源:Drive

而从动力来看,虽然“E”也很容易被解读为“Electric”,欧盟当前对2035年后逐步淘汰内燃机的政策目标正在讨论与审视中(也就是说,电动化是大方向,但在过渡期内,政策是否会为小型车开例外、允许更灵活的动力组合或过渡技术,仍是政策争论的焦点)。
同时,业界也在问:如果把安全标准和合规条款做差别化,是否会引出安全风险?如何在放宽制造成本的同时不牺牲行人保护与碰撞安全?
这些都是“做E-car”必须面对的硬问题。
总体上,“E-car”既是产业保位的工具箱,也是欧盟在气候目标、产业安全与民生可负担性之间寻找平衡的实验场。 
 

图源:The Economist

 

现实与未来

从政策、市场到消费者,谁是最终裁判?

 
把一套在日本行之有效的制度原封不动搬到欧洲,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但从政策设计到市场落地,欧洲需要做三件事:
 
  • 一是明确目标(要的是保就业?保品牌?还是保“买得起的出行”);
  • 二是精细规则(在哪些维度放宽?安全、排放、税收、或是认证流程?);
  • 三是阶段性检验(先试点、再推广)。
 
业界现在的声音——既有赞成,也有质疑——会推动一场复杂的法规与商业博弈:德国与法国的工业利益、南欧与北欧的消费偏好、城市与乡村的出行需求、以及欧盟对气候承诺的国际形象,都将参与其中。
 

图源:Drive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终的裁判是价格、使用成本与使用体验:
 
如果E-car能真做到“买得起、用得省又安全”,那就有出路;如果只是另一个政策性补贴或折中品,恐怕难以长期站稳脚跟。
 
总之,欧洲正在用制度与产业政策做一回“防守反击”,目标是把汽车这枚经济与地缘政治双重筹码握在自己手里。
 
成败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立意,更取决于能否把法规、技术与市场这三张牌同时抓好。 
 
文章主要来源:Drive、European Commission、Reuters、Auto Car、Car Advice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