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系列版画 悉尼朱雀艺术(Vermilion Art)
摄影: Andrey Zhu (TTIOT Imagery)
Sidney Nolan与中国文化的六十年共鸣
在20世纪的澳大利亚艺术史中,Sidney Nolan(西德尼·诺兰1917–1992)是无可忽视的名字。而在跨越半个地球的中国文化叙事中,Nolan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5年,半个世纪前,随“澳大利亚风景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亮相,成为中澳正式建交后首批踏足中国的澳大利亚艺术家之一。这次意义非凡的访问,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观众的首次正面相遇,也成为中澳文化交流的重要开端。其后,他创作的“桂林系列”,以浓烈而诗意的个人风格诠释东方山水的灵魂,展现出一种跨文化的视觉再造。他在1965年首次访华,并在1970–80年代多次来中国,创作了一系列中国山水作品,六十年来,穿越国界、时间与语言,持续构筑起一座文化心桥。
“我发现,尽管我以前看过很多中国画,但它们对我来说始终难以理解,直到我亲自去了中国,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那些朦胧的空灵……以及自然本身所代表的那种根本性的生命哲学,这一切才真正对我有了意义。”
——引自 N. Underhill 编,《诺兰谈诺兰:西德尼·诺兰自述》
(Nolan on Nolan, Sidney Nolan in his own words),伦敦,2007年
漓江幻境 · “置地”有声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Sidney Nolan重返他四年前初访的中国。这次旅程,他深入漓江流域,沿江写生,创作了九幅充满个人风格的桂林风景画。与传统中国山水不同,Nolan以西方的表现方式,捕捉桂林山水的空灵意境,回应东方哲学中的“虚实相生”与自然精神。
1981年,这组作品在新南威尔士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SW)展出,展览名为《诺兰在中国》(Sidney Nolan in China),与中国国家巡展“明清中国绘画”同期呈现,形成中西艺术的双向对话。古代中国画与当代西方艺术家的东方诠释并置,彰显了文化共鸣与交流的深远意义。这一展览不仅展示了Nolan对中国风景的深刻感悟,也象征着中澳文化交流走向更深层的理解与连接。
继1979年漓江之行后,Sidney Nolan对中国山水的探索并未止步。1983年,他再度访问中国,受到香港置地集团的委托,为香港交易广场(Exchange Square)的大堂创作一组大型艺术作品。次年,他完成了十四幅气势恢宏的中国风景画,并于1984年由香港置地正式购藏,陈设于这一亚洲金融中心的地标建筑之中。
这些作品采用了丙烯与漆喷绘相结合的创新技法,在结构与肌理上展现出高度自由与表现力。虽然构思各异,但其山水题材所流露的空灵、深远与节奏感,均与中国古代山水画传统形成了跨时空的呼应。在这些画作中,Nolan不再只是凝望异域风景的旅人,而成为以心感悟东方精神的创造者。他以西方材料激活东方意象,打破风格疆界,使传统山水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与光辉,掷地有声。
传奇凝望 · 馆藏之光
Sidney Nolan 的作品不仅被澳大利亚所有主要艺术收藏机构收藏,也被国际重要机构如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入馆藏。伊丽莎白王太后、肯尼斯·克拉克爵士、鲁伯特·默多克等知名人物也曾是他的藏家,可谓收藏者众多,彰显了他在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澳大利亚,Nolan的澳洲本土题材作品,特别是闻名遐迩的“Ned Kelly”系列,占据了多个国家级和地区级美术馆的核心收藏。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Canberra)收藏了包括《Ned Kelly Series》在内的多幅标志性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现代表现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澳洲历史与文化中的传奇人物形象,体现了对澳洲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
而关于Nolan的游历各国的作品,特别是其独具特色的中国题材系列,则主要收藏于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该馆收藏了他1979年桂林系列中的代表作《Guilin River》以及1986年创作的《The Journey (Silk Road)》,这些作品融合了丙烯和喷漆的创新技法,呈现出中西艺术交融的独特视觉语言。通过对桂林山水和丝绸之路的艺术再现,Nolan以西方艺术家的视角回应了东方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此外,墨尔本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则收藏了涵盖澳洲本土及海外题材的多件作品,反映了Nolan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及其在澳大利亚现代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塔斯马尼亚博物馆与美术馆(Tasmanian Museum and Art Gallery)也收藏了Nolan的“Ned Kelly”系列及其他澳洲风景画,集中反映他早期对澳洲未被涉足的内陆地区和牧原生活的艺术表现。
在海外,英国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收藏了Nolan的部分版画和绘画作品,这些多为其游历欧洲及亚洲期间的艺术创作,展示了他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整体来看,Sidney Nolan的作品收藏不仅映射了他艺术生涯的地理轨迹,也体现了他如何在作品中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跨越大陆与文化边界,成为澳大利亚乃至国际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私藏风骨,承脉有智
Sidney Nolan作为澳大利亚现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全球艺术市场深受追捧,许多私人藏家拥有其重要作品。尤其是“Ned Kelly”系列、桂林系列以及晚期的丝绸之路系列,常见于国际艺术拍卖会,流传于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地的高端私人收藏圈。 其中,不少澳大利亚的收藏家如David Walsh(著名的MONA博物馆创始人)及其他当地企业家和艺术爱好者,曾公开收藏或展示Nolan的作品。
多家澳洲企业通过企业艺术基金会收藏Nolan的作品,用于企业公共空间与艺术项目,支持澳洲本土艺术发展。奢华艺术酒店悉尼朗廷酒店(The Langham, Sydney))酒店集团收藏中,将“桂林系列”油画作为典藏。MarksHenderson 商业物业投资公司、QUE Art & Investment都新晋为“Ned Kelly”系列藏家。
私人藏家Damian Smith 博士自担任 Sidney Nolan 遗产基金的首任档案管理人以来,便成为 Nolan 作品的忠实收藏者。凭借与 Nolan 遗孀 Mary Nolan 夫人的深厚关系,Smith 博士成为 Nolan 摄影作品的出版人。他曾参与 ABC / BBC 联合制作的专题纪录片《Nolan》,并发表多篇关于该艺术家的研究出版物。早在 1990 年代中期,Smith 博士便在威尔士黑山地区 Nolan 的庄园 “The Rodd” 展开了开创性的研究,此后,他为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Heide 现代艺术博物馆及 Australian Galleries 策划了多场 Nolan 个展。
朱雀艺术(Vermilion Art)目前正在展出西德尼·诺兰(Sidney Nolan)与著名华裔艺术家关伟(Guan Wei)的联展《穿越与回声:世纪对话》(Passage and Echo: A Dialogue Across the Century),展览正值Nolan首次访问中国60周年之际,朱雀艺术总监艾琳(Aileen Moka)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回望与致敬,更是中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朱雀能成为这个纪念节点上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深感荣幸。
关于收藏艾琳女士表示除了公共美术馆收藏,Sidney Nolan的作品还广泛分布于私人藏家和企业收藏中,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市场备受重视。香港置地集团的企业收藏及多个富有影响力的私人藏家,均为中国藏家收藏诺兰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指引作用。同时,国际拍卖市场活跃,为Nolan作品的价值发现和流通提供了平台。朱雀艺术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成为了收藏线索最好的把握者,为艺术品藏家架构更加坚实的艺术品收藏体系,真正做到“私藏风骨,承脉有智”。
本文由客户/合作伙伴提供,不代表微悉尼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