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有没有在马路边被一辆“无声溜过”的电动车吓一跳?安静、平稳是电动车的优点,但对行人来说,这份“静谧”有时候反而像潜伏的危险。就在刚刚,
而现在,澳洲政府一拍脑门,拍板了一项新规:所有新上市的电动车、混动车都得“开口说话”!
从 2025 年 11 月起,车子只要在低速行驶,就必须发出提醒音,让路上的人能听见、反应得及。
这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于“电车安全”的全民实验。

图源:Drive
新规落地
为什么我们要让车“学会说话”?
据《Drive》报道,从2025年11月1日起,所有在澳大利亚首次上市的新型电动、插电混动及氢燃料电池车,都必须在低速时发出提示音。
而到2026年11月1日,市面上所有这类新车都必须“开口说话”。
政府的用意很简单:电动车在低速行驶时实在太安静了,行人——尤其是视障人士——很难察觉到它们的靠近,安全隐患显而易见。

图源:Drive
其实,视障团体、研究机构和交通安全专家呼吁这类技术规范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希望用声音补上这个“听觉盲区”。
现在,政策终于把呼声变成了强制规定,一声不吭的电车需要安装「车辆声学警示系统」。
不过别误会,这可不是要把车子变成“移动喇叭”,而是在停车场、小区道路、人行通道这些车辆与行人频繁交汇的场景中,让车辆更容易被“听见”,从而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

图源:Drive
适用对象与时间
哪些车要装?什么时候开始?
这项规定适用于“能够在不启动内燃机的情况下,以至少一个前进挡或倒挡行驶”的车辆,即可以通过纯电驱动行驶的车辆。
也就是说,无论是混动、插电混动、纯电,还是氢燃料电池车,通通都要“配声”。
在执行上,有个双阶段时间表:
- 2025年11月1日起,所有首次获准在澳销售的新车型,必须出厂就带提示音;
- 而在此之前已获批销售的车型,则有额外一年缓冲期,最晚在2026年11月1日前完成合规升级。

图源:Drive
规定同时涵盖轻型与重型车辆,小到家用轿车、皮卡,大到卡车、巴士,只要属于“静音行驶”类型,都得装上这套「车辆声学警示系统(AVAS)」。
政府在制定时间表时,已经考虑了制造商适配和生产线调整的周期,所以才把“全新车型”和“所有新车”分成两个节点推进。

图源:Drive
声音怎么设计
什么时候响?响到什么程度?
你可能会好奇:这声音到底什么时候触发?官方和各类技术文件都把重点和启动条件放在低速场景上。
大多数系统会在车速低于20–30公里/小时之间启动——比如在停车场找车位、路边倒车、缓慢通过人行区域时,AVAS就会自动“发声”。
不过政府也强调,AVAS的设计目标不是制造噪音,而是让车辆在低速时的可感知度不低于传统燃油车。
一旦车速提高,风噪和轮胎噪声成为主导,系统就会自动退出,不吵到居民也是关键之一。

图源:Drive
至于触发AVAS的最低时速,我们查阅了相关报道,不同媒体的说法有所不同。
有的媒体透露,车辆最低时速20km/h时会触发AVAS,而有些媒体则表示,AVAS工作的最低时速为25km/h。
总之,AVAS的触发核心并不是某个固定速度,而是低俗环境和人车共享空间场景。

图源:Drive
数据会说话
这项规定能救多少人?值不值得投?
那么,这项规定真的可以有利于行人安全吗?给电车安装AVAS真的有必要吗?
政府在政策影响评估报告中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账:保守估计,到2060年,AVAS将有望在全澳范围内避免约68人死亡、2675起重伤与2962起轻伤,累计为社会节省约2.08亿澳元的创伤成本。
不同模型下的具体数字可能略有浮动,但成本效益比明显大于1,这是一笔划算的安全投资。

图源:Which Car
除了冰冷的数字,当然还有温暖的声音。
早在2018年,Vision Australia与莫纳什大学的联合调研就显示:约35%的盲人或低视力受访者曾与“静音车辆”发生过险些碰撞或实际碰撞的经历。
这个数字直观地说明,电动车静音问题不仅是理论风险,更是每天上演的现实威胁。
把量化数据与人本证据放在一起,就不难理解政府为何下定决心推进AVAS了。

图源:RACV
各方怎么看
车企、公众与视障群体都有话说
汽车厂商的态度可以说是“支持但谨慎”。
它们普遍认同安全目标,但也坦言新规会带来车型更新、测试与重新认证的成本压力,尤其是对那些已获批但未预装AVAS的现有车型。
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设置了缓冲期与分阶段实施方案,力求平稳过渡。

图源:Drive
来自用户与社群的声音则更直接:大多数行人安全倡议者与盲人权益组织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以人为先”的交通政策升级。
也有少数对噪音敏感的民众表达了顾虑,不过监管机构回应称,AVAS只在低速时运行,且设有音量上限,目标不是增加城市噪音,而是替代缺失的车辆感知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对许多国际品牌来说,它们销往澳大利亚的车型在欧美市场早已遵守类似标准,因此在技术适配方面并非从零开始。
虽然政策的实际效果还需在全国推行后用数据验证,但从现有研究与成本效益评估来看,这项规定的安全价值与社会回报,值得大家期待。

图源:Drive
从“静音行驶”到“主动发声”,澳洲这项新规,其实是对现代交通的一次温柔修正。
它让科技不再只服务驾驶者,也重新考虑行人的安全感。
或许几年后,我们在街头听到的不只是车轮的滚动声,还有一串提醒生命的小小提示音——轻微,却足以挽回一个迟来的脚步。
文章主要来源:Drive、infrastructure.gov、thor-avas、The Dri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