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擎报站 澳洲电动车困局:澳洲85%司机回避电动车,三大顾虑成主要阻碍!

澳洲电动车困局:澳洲85%司机回避电动车,三大顾虑成主要阻碍!

by Wesydney

在油价飙升的今天,谁不想拥有一辆驾驶成本不高、性能又出众的电车呢?

但当你真的考虑换电车,却发现——买贵、修贵、保险贵都是问题,甚至在澳洲连找个能用的充电桩都不太容易。

如今,虽然全球都在拼新能源,但澳洲人却依旧对电动车敬而远之,甚至有点“怕”。

为什么?是信息太乱,还是现实太骨感?澳洲人究竟在躲什么?

图源:Drive

个人转折

当一个开 BMW 的“油腻青年”决定让电车进门

在《Drive》的报道里,Eric Moon 是个澳洲老司机,同时也是“电车派”的一种缩影。

26 岁、昆士兰、所谓的“petrol head”(汽油党),过去的 Eric 迷恋 BMW 系列:340i、328i、530i 那类既有声音又有存在感的车。

可是,有两件事总会让他烦心:车越老越爱坏,另外就是油价——尤其是要加 98 号汽油的那种车,加油的账单有时候就像黄金,越来越贵。

最终,Eric 做了个把很多“老车粉”听了会咬牙的决定:卖了老车,买了Hyundai Ioniq 5 N,换成了一台小型电动性能 SUV。

图源:Drive

在这段转变里,有两个关键点。

  • 第一,Eric 并不是为了“环保觉醒”而买车,而是出于务实的成本考虑和对日常维护负担的厌倦。
  • 第二,他对性能有要求——他要的是“不输以前那台 BMW 的驾驶感”,这让“电动车就是温吞吞代步车”的刻板印象被打破。

换句话说:当电动车能同时满足情感(好开、有范儿)和理性(省钱、少修)时,保守于油车的老司机们也会动心。

图源:Drive

公众心态画像

信息不足、误解太多

热情与信任之间还有鸿沟

若把 Eric 个人故事放大到全国,就能看到一幅复杂的图画。

Youi 的一项调查显示:85% 的澳洲司机对电动车的拥有和使用“缺乏信心或了解不足”;在被调查的 1000 多人里,很多人对充电、保险、维修、补贴等环节都不太清楚。

具体的调查数字就更加直白了:53% 认为购车太贵是主要障碍,56% 认为电动车更贵的不是买车而是保险,还有 48% 担心家里装桩成本,47% 担心公共充电桩数量与可用性。

图源:Drive

与此同时,已经拥有电动车的人通常给出不同的结论:有 78% 的现有车主表示未来仍可能购买电动车。这就形成一种有趣的分裂:没试过的人怀疑,而试过的人才愿意继续 尝试

这幅分裂图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信息差”本身就是阻碍;二是“体验”极其重要——很多担忧在上路后会被现实逐步拆解。

可问题是,如何让更多人有一次“试驾式的、低成本的体验”来打破疑虑?这并非单个厂商能解决,需要产业链、基础设施与政策一起发力。

图源:Fast Company

保险、维修与“技术恐惧”

真相比想象复杂也更可控

“电动车保险贵”是最常听到的反对理由之一,但事实更负责,也更有层次。

Youi 的分析与业内评论显示:车辆保费并不是由‘动力类型’单独决定的,而是由车型、零部件价格、维修可获得性、车辆科技含量(摄像头、雷达、软件)等多项因素共同决定。

简单来说,一台高配豪华电动车,因为传感器和事故修复成本高,保费可能比一台普通燃油车高;但同级别平价 EV 的保费,未必高于同类燃油车。

Youi 的负责人也指出,市场上存在大量误解和信息传播不对称的问题。

图源:Cars Guide

再说维修和零件。维修成本被拉高的原因并不只是电池或电机本身,而是汽车电子化带来的整体维修复杂度上升,以及行业里普遍存在的技术工人短缺

当一辆车需要对车身电子模块、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电控单元进行诊断时,修理厂的设备和人员都需要更高的投入。

这是谁都知道的现实:技术进步带来新价值,但短期内也抬高了维保门槛和价格。

所以,如果你担心“未来维修要把存款掏光”,现实的缓解路径有两条:一是竞争带来的价格回落(更多品牌、更多在地供给);二是培训与配套服务的扩展让维修可得性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和产业都在谈“生态系统”而非单纯谈车的问题。

图源:The Conversation

价格战打响

平价 EV 真的是改变现实的钥匙吗?

价格永远是最现实的那根稻草。

过去几年里,电动车往往以“溢价”著称:买车贵但后续便宜。如今这种格局在某些市场被撬动。

BYD 即将在澳洲投放 Atto 1(也称 Seagull/Dolphin Surf)和 Atto 2,两款车均定位入门级小型市场,Atto 1 的预期起售价被多家媒体报道在约 $25,000 左右(未含上路费),并计划于 11 月在本地上市或开放订购。

若成行,它将把“电动车入门门槛”压到与某些传统小型燃油车相近的价位。BYD 本地高管也强调,这波投放的目的是把电动车带给更多普通消费者。

图源:Drive

与此同时,传统大牌也不甘示弱。Hyundai 的 INSTER(Inster)定位为小型城市 EV,澳洲起售价约 $39,000,它主打品牌信任和产品均衡;

GWM 的 OraMG4 等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也在 3.4–3.9 万澳元区间活跃,形成了一个“中低价位可选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现实的比较对象。

价格战的实质不是“谁的利润更高”,而是“谁能把产品做得足够好、配套服务到位,同时把价格做进普通家庭的预算里”。

但是,价格低并不是全能解药。购车只是第一步,消费者要考虑续航、充电便利性、二手保值和售后网络。

若产品便宜但生态不完善,长期看依然难以完全取代燃油车。换言之,价格战拉低了门槛,但后续服务体验决定留存率。

图源:Drive

充电设施的两面性

 数据在增长,体验还在改善中

电车基础设施既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也是一段段真实的体验。

官方与行业数据告诉我们:到 2025 年中,澳洲公共充电网络持续扩张——已记录超过约 1,200 个快充站点、约 4,000 个高功率公共插口(≥24kW DC),这一规模比前一年有明显增长,市场上也出现更多营运网络与商业体愿意装桩。

换句话说,从国家层面看,政府正在为硬件铺路。

图源:Drive

但“有插口”和“能用”的差别很大。媒体与真实车主体验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小插曲:到达充电站,发现插头被占用、设备维护中、支付流程卡壳或插头不兼容。

有媒体记者(如 Drive 的现场测试者)在做“赛车”体验时实际遇到寻找可用公共充电桩比想象中更难的情形,这种“体验卡壳”足以把潜在买家的信心拖回去。

也就是说:基础设施的数量增长没错,但可用率、分布、互操作性和用户体验的流畅度同样重要

图源:Drive

所以,除了继续建站外,短期内能改善体验的手段包含:提升运维响应(减少离线桩)、统一充电标准(减少兼容问题)、提供实时可用数据(App 与网联),以及展开政府与私营的补贴计划,让路边与小区充电覆盖更密集——这些措施会直接影响“我敢不敢把家里第二辆车换成电动车”的决定。

同时,政策层面也在动作。澳洲联邦政府在 2025 年推出了支持充电网络扩展的专项资金(数千万澳元规模),旨在加速路网与城镇的充电覆盖。

资金虽不是万能钥匙,但给了产业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要把充电网络的任务当作长期公共基础设施来推进

图源:Cars Guide

体验胜于预言

数据、趋势与个人感受的交织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2025 年上半年,澳洲的 EV 市场已经出现显著增长(半年销量数万台,电动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显著上升),车型选择也从早期的少数几个变成了 150 多款以上的市场阵列(含纯电与插电混动)。

这些宏观数据说明一点:市场的“可能性”在发生变化,用户从“能不能买”逐步转向“买哪款更合适”。

再看消费者心态与情绪,61% 的受访者仍偏好传统燃油车,但近 40% 已有倾向选择电动车的趋势,关注点从“能不能信任电动车”逐步过渡到“哪款和哪个品牌更靠谱”。

而那些已经上车的人(占比尚小)里,大多数愿意再次购买电动车,这说明体验往往是最强的劝服者。

图源:ABC

技术总在“被理解”与“被怀疑”之间走钢索。很多论点看上去像是“技术问题”,其实是信任、可得性与经济权衡的问题。

对普通家庭而言,买车是一件涉及情感(喜欢的品牌、声音、身份)与理性(预算、通勤成本、家用充电条件)的综合决策。

只有当价格、产品和服务这三条持续改进,并且有人把“第一次上车的门槛”降低到能被多数人尝试的程度,电动车的普及才会真正从“早期拥趸的狂欢”转向“社会大多数人的日常选择”。

文章主要来源:Drive、Cars Guide、Insurance Business Mag、Insurance News、The Driven、ZeCar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