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电动车销量正在不断创新高,本地车市新闻里常能看到“EV大势所趋”、“电车就是未来”的口号。
但当热闹的宣传和现实的买卖摆到一起,故事往往没那么光鲜。
最近,一位车主带着他花了8万澳元买的新款电动车,跑到墨尔本一家二手车行打算出手换钱,结果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一年车龄,市场价居然腰斩。
而揭开这一切的,是一名澳洲二手豪车商人兼YouTube博主 Jerry Kam。
他的几句话,把澳洲电动车市场的真实处境剖得透透的:充电不便、价格战激烈、保值率堪忧。
一个车主的卖车心酸史,其实就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图源:News
真实一课
一辆8万澳元的Mini如何被打回原形
事情很简单也很扎心。
一位车主在2024年8月花了8万澳元 买了一辆看起来光鲜亮丽的 Mini Countryman 纯电版,不到一年后因为“需要用钱”想把车卖掉换一辆便宜点的。
于是他跑到墨尔本东区、位于Vermont的二手车行 Bayside Brothers Motors,找到了老板——在YouTube上也有一群粉丝的 Jerry Kam(网名 Jerry Sells)。
这本来是个普通的二手车交易,但交易的走向却在短短几个来回里,把澳洲电动车二手市场的软肋暴露得一清二楚。

图源:News
车主开出6.5万的第一价,Jerry当场就给了现实的一记冷水:最多只能给5万。
随后车主砍到5.8万,Jerry表示还是不行;他转头去别的车行问价,最高得到的竟只有4万。
那一刻,理想与市场价的落差赤裸裸地摆在眼前——一台“近新车”在市场上可能连一半不到的价格都卖不到。

Jerry(右)和车主(左)。图源:News
谈判中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也很具象。
Jerry不客气地把自己的判断讲清楚:这不是因为车不好,而是买车时没有把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算进去。
车主回来想把车以5万卖给Jerry,Jerry的态度很干脆:“如果你不以这个价把车卖给我,交易就没了(It has to be fair)。”
他还说过一句话,耐人寻味:“如果有人出比我高的价,我很为你高兴。但我看不到市场里有人会出那样的价。”
更直白的是,Jerry把他的批发人脉也摆了出来:若他自己卖不掉,最坏的情况能拿到的批发价不过4.3万。
整个过程里,买家的期待一路被市场一层层剥落,最终只剩下“接受现实”这条路可选。
对此,富有经验的Jerry也给出了电车市场不景气的几个原因。

Jerry Kam。图源:News
原因一
充电网络与使用场景的不友好
地广人稀,长途焦虑始终存在
Jerry给出的首要理由非常接地气:澳洲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布,决定了电动车在长途和跨州使用上的不便。
他的话很直白——如果你每天只是开个20、40公里上下班,电动车像手机一样方便;但一旦需要常跑长途,充电的便利性和信心就远远不及燃油车。
换句话说,澳洲的使用环境对电动车的适配程度还不够成熟,很多人买了车发现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出行需求,于是选择脱手。
这个“使用场景与心理预期的错位”直接转化为二手市场的买卖难度:潜在买家考虑的不是车况或品牌,而是“我拿着这车出去能不能安心回家”。

图源:News
原因二
新车降价太快,二手车丧失相对优势
厂家与市场的价格战
第二点,Jerry把价格动力学讲得很透彻。
新车降价速度比你想象的快。他举了Tesla为例:几年前Model 3的售价在7.6万上下,现在你能看到的新车价格可能直接降到6万左右。
于是市场上的逻辑很残酷——如果一辆新车标价6万,同配置的二手车要价6万就毫无吸引力。
购买者理性地会选择“买新车更划算”的选项,结果二手车不得不降到一个更低的区间,像Jerry说的,要卖掉可能得压到4.5万、5万甚至更低。
再加上大量中国品牌(如BYD、XPeng等)进入市场并带来激烈价格竞争,整个新车价格基线被往下拉,二手车作为“旧货”自然也沦为价格被压缩的受害者。
Jerry用“市场被淹没”来形容这种状态——货多、选项多、价格战频繁,二手电动车缺乏定价的支撑点。

图源:News
原因三
保值机制缺失
制造商与市场尚未形成三方共识
第三点,和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在保值率上缺乏成熟的“玩法”。
Jerry以自己过去做过的宝马、奔驰为例:那些豪华欧系品牌往往有三年回购保障,按他经验回购价能有原价的约33%。
而像丰田这样的燃油车,三年后仍有70%–80%的残值率,这让车主在短期内转手更有底气。
相比之下,电动车由于市场不稳定、技术迭代快、厂商定价策略多变,很多车型三年后的估值可能只剩下25%左右。
Jerry强调,这不是单一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动车市场在消费者信心、二手车估值机制、经销商与批发环节之间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链条。
结果就是,想“买了几年再转手赚钱”对电动车主而言,基本不现实。

图源:News
现实数据与趋势
销量增长背后依然是成长中的市场
虽然澳洲电车的保值率让人汗颜,但电车的销量和趋势是不可否认的。
恰恰相反,多项数据表明,澳洲电动车销量仍在增长:2024年电动车销量达到 91,000 辆,增长近 5%,占当年新车销售的约一成。
据电动汽车委员会(Electric Vehicle Council)报告,澳洲路上已有约 50万 辆电动或插电混动车在行驶。
数据说明两个事实:一是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在提高;二是市场正在扩容,更多车型与品牌进入,但这并不等于二手市场的健康。

图源:Drive
Jerry也表示赞同这个事实——即便销量在创新高,但市场结构、配套设施与价格体系尚未成熟。
据他判断,至少还要五年的时间,市场才能相对稳定;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十年后电动车才会真正在澳洲的出行版图中稳住脚跟。
在这个过渡期,很多车主只能在“长期持有”和“短期割肉”之间做选择。

图源:WhichCar
给消费者的建议
买电车就长期使用
否则别期待短期保值
Jerry在接受《News》采访结束时表示,
“电动车是好车,但要做好心理准备——买了就别想着短期转手赚钱。” https://www.news.com.au/technology/motoring/car-salesman-and-youtube-creator-reveals-shock-ev-truth/news-story/c9d0122069384dbe9fdde81333fc0fb4
我们可以把对消费者的建议总结成四点:
-
第一,评估自己的使用场景:如果你常跑长途或跨州,电动车可能带来更多不便;
-
第二,看清新车价格波动:若短期内新车大幅降价,二手车会被连累;
-
第三,准备长期持有:在市场不稳定的这几年里,持有到“用完”为上策;
-
第四,了解保值机制:如果你买的是有厂商回购或高保值率的燃油车,短期转手更有保障。

图源:CarSales
一笔看似简单的二手车交易,折射出一个市场在成长过程中的阵痛。
Jerry和那位Mini车主的故事提醒我们,买车要看清三件事:车本身、市场以及你自己的出行习惯。
在澳洲这个广袤的国度,技术和产品固然重要,但配套、心态与时间尺度同样决定一辆车未来的“钱景”。
如果你正在考虑下手一辆电动车,问问自己:准备把它开到报废,还是准备每年都盯着价位变动?
答案不一样,结果也就天差地别。
文章主要来源:News、Car Sales、D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