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中国车成了澳洲车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一个又一个中国车品牌不断涌入澳洲,在科技、体验、性价比等方面脱引而出。
据《Car Expert》报道,GWM(长城汽车)刚刚达成一个明显又耐看的里程碑:累计销量突破200,000辆。
这一数字并非一夜之间的运气,而是16年扎实推进的结果——从2009年由悉尼进口商Ateco引入开始,经过2016年工厂直接接手,到今天在本土市场留下实实在在的车主足迹。
第20万辆具体是哪一辆?一台“化石灰”配色的 Tank 300,在维多利亚州由 South Morang 的 GWM Haval 交付。
细节或许平淡,但很有象征意味:一辆中型越野气质、颜色耐看的车型成为第20万台,说明GWM在产品线与客户喜好之间找到了合拍的节奏,也预示着中国品牌车辆或将成为澳洲车市主流。

图源:CarExpert
增速
短短27个月翻一番
从10万到20万,节奏明显提速
要看增长势头,就得看时间轴:2023年3月,GWM在澳洲刚刚突破了10万台;不到27个月,总量又翻到20万。
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近三年销量节节攀升的直观体现。
2025年上半年,GWM在澳洲的销量达到 25,189辆,创下单半年纪录,品牌在市场上的名次也攀升到第七位——这是有含金量的上升。
按这个节奏,公司对全年表现的预测并不过分乐观:2025年全年有望达成约50,000辆的成绩。
换句话说,GWM在短时间内把增长速度从“缓慢爬坡”变成了“持续加速”,这背后既有渠道扩张、也有产品阵容和客户认知的共同作用。

图源:CarExpert
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在于:GWM不仅把车卖进去,还开始在本地“修细节”。
公司公开表示,澳洲已经成为全球布局中的“重要支点”(Steve Maciver 的说法)。
为此,GWM在本地做出两项明显的动作:一是聘请前 Holden 工程师 Rob Trubiani,负责产品的本地化与调校工作;二是入驻 Lang Lang(前 Holden 的试车场)开展调校与测试。
为什么重要?因为驾驶感受和底盘调教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要适应澳洲路况与消费者口味——有人买车确实只看价格和配置,但也有人讲究操控与舒适。
GWM现在是在把“亮点配置+高性价比”的打法,往“更适合本地驾驶习惯”的方向进一步推进——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步骤。

图源:CarExpert
新车阵容
H7、Tank 500 PHEV
与更多电动选项陆续到位
说销量,产品永远是根本——没有稳健的产品节奏,任何热潮都难以持久。
《Car Expert》报道称,GWM 在产品上线时间表上并不吝啬信息:
- 中型 SUV Haval H7 已在本文提到的“本月”到达;
- Tank 500 PHEV 预计在10月进入展厅;
- 除此之外,GWM 在电动车阵营已有 Ora 两厢(hatchback),并计划在 明年底前 再推出几款 EV。

图源:CarExpert
换言之,GWM的产品策略是“多条战线并行”:既补强传统燃油/混动和 PHEV 市场,也布局纯电车型,借此覆盖更多购买动机与价格区间。
此外,报道中还提到一些更“梦想化”的项目——比如一台搭载4.0升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却又是混动内核的超级跑车(是否会引进澳洲尚未确定)。
这些消息更多起到品牌吸睛与技术展示作用,但也说明GWM的研发野心并不局限于平民市场。

图源:CarExpert
中国品牌浪潮
BYD、MG 与整体市场图景的对照
倘若把GWM的成绩放进更大的图景,你便更能看清澳洲中国品牌的形势。
2022年进入澳洲的BYD,据统计,截至目前已交付62,971辆;
而MG自2013年重返澳洲以来,累计销量已达224,731辆(截至2024年底)。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中国车企在澳洲市场增长迅速且有可观体量;二是不同品牌发展路径不同,有的早早扎根(MG),有的近年迅猛扩张(BYD、GWM)。

图源:CarsGuide
但即便如此,传统巨头的体量仍然惊人——
- 丰田在2024年卖出了241,296辆,排名第一;
- 而福特紧随其后,约10万出头。
把这些数字并排看,能清晰感受到:虽然中国品牌增长快、话题多,但与长期占据市场高位的厂商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换句话说,中国品牌有追赶的势头,也有空间继续扩大。

图源:CarsGuide
消费者心理与产品定位
为什么中国车能卖得动?
《Cars Guide》 在一篇文章中有一段简短但有洞察力的分析:
很多购车者其实并不把“驾驶乐趣”排在首位。
对大量消费者来说,日常通勤、家庭使用、性价比、配置与设计、车内科技感、以及“比旧车更值得”的感觉,往往比极致的操控更重要。

图源:CarsGuide
中国车企恰恰在这些维度上做了大量布局——用更高的性价比、更丰富的科技配置、更亮眼的外观和更新潮的内饰,去吸引愿意在预算内追求“看得见的升级感”的买家。
当然也有不足:部分车型在驾驶感受上会被评价为“偏软、浮动强、方向轻”,缺少那种让人兴奋的操控反馈;
但这些短板并没有阻挡销量的上升,因为对于核心消费群体而言,亮点往往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像GWM这样开始引入本地调校资源的品牌,就是在直面这一痛点:用调校去缩小与日系、韩系在操控体验上的差距。

图源:CarsGuide
回顾与前瞻
从V240到GWM家族化
未来仍有变量
最后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脉络:GWM最初以 V240 双排皮卡切入市场(命名源自2.4升发动机),配置朴实:五速手动、一吨载重、2250kg 的制动牵引能力。
它的兄弟车型还包括 X240 SUV 以及短命的 SA220 皮卡。
到了2015年,Haval 作为SUV子品牌进入澳洲,推出 H2、H8、H9;随后公司逐步把本土业务整合为 GWM Haval,并最终以GWM这一简称作为主要市场识别,旗下将 Haval、Ora、Tank 等车型统一纳入GWM体系(但部分车型仍保留独立铭牌)。

图源:GWM Global
这条演进路线说明一个事实:GWM在品牌形象与产品线管理上,不断调整以适配本地市场。
未来的变数来自几个方面:
- 一是本地化调校能否显著提升消费者对驾驶质感的认同;
- 二是产品组合(尤其是 PHEV 与 EV)能否按计划落地并得到市场接受;
- 三是传统强势品牌是否会在价格、服务与产品上做出更有力的回应。
只要GWM能把“高性价比+更合口味的驾驶感”这两块拼图拼好,那么它在澳洲的成长还远未到尽头——这既是机会,也是对手们需要警惕的信号。

图源:CarSales
GWM的20万台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了中国车企在澳洲市场从“试水”到“扎根”的过程:
从早期的朴实皮卡到如今多品牌、多产品线并行,再到本地化调校与试验场驻点,GWM正在把速度和质量一起推高。
未来谁能在“价格/配置/驾驶体验”这三者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谁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
文章主要来源:Car Expert、Cars Guide、GWM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