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擎报站 老司机暴怒!澳洲拟征电车里程税!被轰“双重收割”车主!

老司机暴怒!澳洲拟征电车里程税!被轰“双重收割”车主!

by Wesydney

最近一则消息把开电动车的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联邦层面正在讨论把电动车(尤其是纯电动车,BEV)纳入“road-user charge”(按行驶距离征费),时间表上甚至出现了“可能在 2028 年全国推出”的说法。

换句话说,那个长期以来只在油箱里被默默收取的燃油税(当前燃油站每升约收 51.6 澳分的燃油税)可能要被一种更直接的“按公里付费”取代或补足——因为电动车不加油,政府的燃油税收入会跟着掉。

The Australian》报道称,联邦财长 Jim Chalmers 已与交通、基建相关决策者会面,讨论这套计划的路线图,说明这是一个被认真摆上日程的议题,但细节还没定,政策如何设计、是谁付、何时起征、是否有豁免或分级,仍在咨询与讨论阶段。

简单点说:方向明了(要补燃油税的缺口),路还没全部铺好(规则、豁免、征收方式都还在写稿子)。

图源:Drive

为何要征这笔钱

路要修,人得出钱

其实,把电动车也算进来收钱,其核心逻辑听起来很直白:

修路的钱来源得跟“用路”挂钩,以前大头靠燃油税,大家加油同时也在为道路养护埋单;现在油车越来越少、BEV 增长,这个传统的收入池也在跟着萎缩。

提出者和生产力委员会等智库认为,按公里收费可以更直接地把“用路”和“付费”挂钩,弥补预算缺口,保持路网维护的可持续性。

图源:Drive

不过,问题在于“公平”二字:是单纯按公里征收?还是按路况、道路类型、车辆重量、甚至拥堵程度分级?

《The Australian》称,若只按公里简单收钱,乡下跑长距出门买菜的司机和市区短途高拥堵通勤的司机会被同等对待,但实际承担的道路磨损或社会成本并不相同。

这也正是政策设计中最难协调的部分:要公平,但又得高效且易执行。

图源:Drive

联邦与各州的博弈

维州试水被叫停、NSW 有时间表但受限

另一边,这事儿也牵扯到联邦与各州的权力边界。

据《ABC》报道,维多利亚州在 2021 年曾试图对 EV 与 PHEV 设立按里程收费的新规,但后来被迫叫停——

因为高等法院判决该州无权征收此类“消费型”税(即涉及“消费税/燃油税”性质的那类征收属于联邦专属)。

简单来说:征收此类全国性收费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联邦层面。

这一判决直接推动了将问题上升到联邦层面、寻求全国统一规则的必要性。

图源:Drive

尽管联邦在推进,但有些州已经在预算或规划中把“路费”写进了未来收支预测里。

比如,新南威尔士在其预算预测中指出,2027 年 7 月 1 日有可能开始一个路用费计划,但那也只是州内的预算安排,实施能否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邦是否推出全国统一的办法。

维州此前的尝试虽被高院否定,但也显示出州层面的推动力和政策意愿。

总体上,若要实现真正可行的全国方案,联邦和各州之间必须先就权限、计费方式、数据保护等关键点达成一致。 

也就是说,即便某一州想先行一步,联邦法律和制度的统筹与统一仍是关键;没有全国框架的支持,地方试点容易遇到法律与政策障碍。

图源:Drive

国际做法与现实困境

新西兰、加州只是试验或提案阶段

其他国家也有人在研究类似思路:比如新西兰和美国加州分别在讨论把行驶收费扩展到所有轻型车辆(不再区分动力系统)。

但现实是,目前全球尚未有一个把所有动力类型车辆(油车、电车、混合车)都纳入、并真正长期运行成功的成熟范例:

新西兰和加州仍处于提案或试验阶段,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做到真正全国落地并证明其长期公平与可行。

图源:Drive

若把所有车都纳进来,理论上会触发对燃油税的重新定位——燃油税是否还要保留?

是否会出现“油车既交燃油税又被按公里收费”的双重计费?

这些都需要严肃论证,因为任何模糊或重复征收都会被指责为“双重收费”或不公平。

图源:Drive

车企与行业的反应

Polestar:别只盯着电动车主“薅羊毛”

车企和行业利益相关者并不买账于仓促上路的说法。
以 Polestar(瑞典电动车品牌)为例,澳洲负责人 Scott Maynard 公开表达了反对或至少谨慎的态度:
他提醒政府在设计路用收费时,需要把“整个交通生态”都考虑进来,而不是把零排放车主当成缺钱的提款机。

图源:ABC

Maynard 列举了现行对车主已有的税项与费用——
印花税、注册费、燃油税、员工福利税(FBT)、某些情形的豪车税(LCT)、还有市区的收费路段、停车费等——强调不能不停地叠加新税。
Polestar 还提出几条明确建议:一是透明度,任何新收来的钱应该专款专用,用于道路维护与基础设施,而不是简单进中央大锅;
二是公平性,避免“通用一刀切”的办法伤害偏远或外郊居民,因为他们往往是长距离出行的必要人群;
三是目标明确——如果首要目的在于减排,就应把目标对准高排放、重载车辆,而非单纯按动力系统区别对待。

图源:Drive

公平与技术难题

路程、路况、重量谁来决定价格表?

在技术与伦理层面,征收按公里费用会牵出一堆需要被妥善回答的问题:
是否要按车重来计费以反映路面磨损?是否要按道路类型与拥堵程度设阶梯(城市拥堵路段单价高,乡村公路单价低)?是否要对有交通不便、无替代公共交通的偏远居民给予减免?
如果目标是“替代燃油税”,那就得防止出现油车被双收的漏洞;
如果目标偏向“减少拥堵或排放”,那就应把计费重心放在时段、地点与车辆排放强度上——这些目标导向不同,设计出来的政策结果也会天差地别。

图源:The Driven

按公里收费技术上可以多路子:GPS 定位、车载里程计、第三方计费器、甚至每年申报里程。
 
每种方式都带来利弊:GPS 精准但容易引发隐私疑虑;本地里程表简单但容易造假;第三方认证成本高。
 
选择技术,不仅关乎准确计费,也关乎公众接受度——没有人愿意让政府或企业用定位数据“盯”自己每天去哪儿。
同时,Polestar 建议既要考虑“距离”也要考虑“重量”,并把减排重点放在重型高排放车辆上;
而前维多利亚财长 Tim Pallas 也在讨论中强调,要警惕“纯粹用路模型”可能造成的地域不公,尤其是对区域和外郊居民的不利影响。

图源:WhichCar

政策还在路上

公众、行业要参与讨论

综合来看,这并不是一个能仓促决断的议题——它牵涉到税制、联邦与州权责分配、社会公平、技术实现(行驶记录如何采集、隐私如何保护)、以及财政与交通政策目标的取舍。
政府一方面需要补燃油税减少的财政空缺,另一方面也必须回应车主、车企和偏远地区居民关于公平与透明的关切。
生产力委员会建议的“按公里收费”只是方案之一;Polestar 等企业呼吁的是“公平、透明并有明确目标”的制度设计;联邦财长办公室表示会和州政府、各方“审慎、协商地”推进——强调要把时间和咨询过程放在首位。

图源:WhichCar

这是一次牵扯到每位司机荷包与出行公平的大改动,既要算账,也要要把“谁受益”“谁受损”“钱去哪”这些根本问题问清楚。
总之,有一点要强调:按公里收费并不等于要打压电动车。
 
合理设计的路用费可以是对所有车辆公平分摊道路成本的工具,也可成为支持零排放交通投资的稳定财政来源。
 
但如果政策匆忙且“只盯着电动车”,就会产生先吃掉激励再说的效果,从而打击正在起步的电动车市场,这既不利于减排目标,也可能损害本地供应链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更具体的细节,据报道可能会在近期进一步公布,但无论如何,这项政策一旦成形并执行,未来“上路”除了看电量、看充电桩之外,可能还要看你今年跑了多少公里,账单上多出的一行将不再只是“充电费”。
 
文章主要来源:Drive、News、The Australian、ABC、The Guardian、RNZ、Car Road Charge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