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中国产汽车,有不少澳洲人,甚至是澳洲华人总是依然秉持一副不屑的态度,在他们眼中,中国汽车总是一种“不入流”的存在。
还记得五年前,当你在加油站听到“你这是啥牌子?”旁边回来的回答大概率是“没听过,中国产的”。
而如今,世道今非昔比,你要是还对着中国汽车还乡土气地摇头,很可能连旁人会给你“科普一波”。
为什么?因为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澳洲卖出了102,938辆新车,而2020年同期只有11,055辆——五年间销量蹿升约831%。
这波增速,比追剧还来得刺激,按此势头,中国将于2026年超过泰国,成为澳洲进口车的“二当家”,紧追日本霸主地位。

图源:CarsGuide
偏见与质疑
刻板印象何来?
试水期的小磕绊
听起来,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是不是很够硬?但更硬的是品牌汽车的现场——
在4S店里,消费者总是掐着手指纠结的是“到底选哪辆中国汽车呢”,而不再是犹豫“国产车靠谱吗”。
连平日高冷的路人,都忍不住拍下一张挂着中国车标的尾灯照片,发到朋友圈问“这车怎样?”。换句话说,中国车用销量和口碑,硬生生抹平了“中国制造”的偏见。

MG S5 EV。图源:CarsGuide
然而,没有一个品牌的光荣之路是平坦顺畅的,任何新品牌都要在市场里走“试水三部曲”:试探、试用、试错。中国车也不例外。
早期进入澳洲时,有几款SUV和皮卡在做工细节上被放大讨论,个别车主调侃“隔音差到以为在开摩托”,还有媒体挖出一些小插曲,让人对国产车的适应性产生“小担忧”。
再加上早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误报过度,警报一响,心跳都快跟着起舞。
好在车企们不吃“哑巴亏”,迅速倾听消费者反馈,修补“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警报提醒,优化软件,推送更贴心的升级包。
正是这种“边开边改”的精神,奠定了今日中国车品质飞跃的基石。

BYD Sealion 7。图源:CarsGuide
品质进阶
从稳健到惊艳
BYD、MG、GWM的“畅快逆袭”
现在,让我们跳过那些“小磕绊”,直奔干货。如今的中国汽车今非昔比,尤其是比亚迪(BYD)、名爵(MG)、长城汽车(GWM)、奇瑞(Chery)等品牌在澳洲大放光彩,深得当地老司机和华人老司机的喜爱。
首先,比亚迪(BYD)最新一代Sealion 7,座椅的人体工学设计,让你一坐下就想睡个回笼觉;
隔音效果好到即使隔壁车开着车窗大播死亡金属,你也只能听见自己车内缓缓流出的Blues。
10.1英寸中控屏触感细腻,滑动跟玩平板无异。
不用跑赛道,只要你静静坐在车里,就能直视亚迪的进步并投以热烈掌声。

图源:BYD
另一边,名爵(MG)则在SAIC资源和英国技师加持下,变身实用与玩味兼具的“价格艺术家”。
从MG6到MGS5 EV,每一步都踩在消费者的“舒适点”上:灵敏的电驱加速、精准的制动反馈,还有藏不住的“豪华感”。
最重要的是,你能用比合资车更轻的价格,买到媲美豪华品牌的驾驶体验。

MG S5 EV。图源:WhichCar
长城汽车(GWM)也在“硬派舒适”上花了大力气。
Tank 300柴油版兼顾城市驾驶与越野,越野时让人觉得真“彪悍”,城市里穿梭时又有“沙发”般舒适。
不仅如此,Haval H6 GT PHEV的油耗数据,堪比节能机器,让你再也不担心“油钱烧到吃土”。
再加上请来前GM Holden调校大咖Rob Trubiani,把底盘调到了“行云流水”级别,这波操作直接让竞争对手回去“啃老本”。

GWM Haval H6。图源:Drive
另外一边,奇瑞(Chery)也是越来越有派头。就在上周六,他们刚刚壕掷千金,包场Hoyts,举办了《神奇四侠:初露锋芒》特别放映会,让小伙伴们率先见证漫威“第一家庭”震撼登场!
奇瑞为多个家庭提供了四人同行的家庭电影票,一同观影的同时还可享用爆米花与饮料,更有趣味互动环节!
此外,现场还有CheryTiggo家族四位全新成员的重磅亮相——Tiggo 4混动版,及Tiggo 7、Tiggo 8、Tiggo 9超级混动版,可谓是让人目睹了澳洲混动市场的“半边天”。



图源:Chery
当然,特斯拉(Tesla)也没闲着:国产Model 3、Model Y在上海超级工厂诞生后,不仅产量提高,装配精度也跟上节奏。
车主们在社交平台晒图时,纷纷表扬“密封条到位”、“无异响”,足见中国制造的“神助攻”。
至此,中国制造已从最早的“名不见经传”突破到了如今的“如雷贯耳”,但人心中的偏见却不如生产技术般容易“改进”。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信奉的“老一套”可能已经行不通了。

图源:Drive
行业视角
机遇与挑战并存
传统巨头的“慢动作”应对
有趣的是,一些澳洲传统车企高管还沉浸在“品牌忠诚度”的春梦里。
他们坚信,只要继续打“情怀牌”,消费者就不会轻易转向新晋对手。
可实际情况是,当车价和配置都被中国品牌碾压,“情怀”也成了“空头支票”。
当你走进4S店,工作人员拿出老牌车企的样车,讲了一堆技术参数,此刻的你常常边翻配置清单边心算:“开这个价格,买比亚迪或MG能多点什么?”
没错,澳洲汽车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逻辑或许已经被中国车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而这正是一些心存偏见的人无法辩驳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GWM Cannon Alpha PHEV。图源:CarsGuide
在未来几季里,中国品牌在澳洲市场的版图只会越拓越大。
GWM、MG、BYD等都瞄准前五甚至前三的位置,老牌车企如果还在打“情怀”或“忠诚”这张旧牌,将会被市场快速“打脸”。
消费者的心声很简单:价格划算、配置给力、体验靠谱。
中国车企正用一次次升级告诉市场:“别只看标签,多看性价比”。当你真正开上一段路,就能体验到它们在可靠性、舒适度和智能化上的真诚,瞬间明白——“偏见税”该退还了。
最后,别等明年车展看到数十款中国新势力车型排成长龙,再后悔没早早试驾。
现在就去4S店,给自己一个机会,让销量和体验为你做出最真实的“投票”。毕竟,车子好不好,坐了才知道。

图源:AFR
BYD(比亚迪):Fred Lee

Chery(奇瑞):Lawrence Liu

GWM(长城汽车):
Eddie Song、George Wang、Lily Jin



名爵(MG):Raymond S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