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的大城市里,从悉尼的繁华街区到墨尔本的海滨大道,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换上电动车(EV)。
因为实现了时刻高喊的环保口号,我们为零排放而欢呼,但同时忽略了一个常被低估的问题——长时间沉浸在几乎无声的电车车厢里,会让你反胃想吐。
没错,近年法国学者最新研究再次证实——电动车能让人比燃油车更容易“晕车”。

图源:CarSales
如果你以为自己体质硬朗、坐着F1赛车兜个几圈都不会让你难受,那很可能是你已经适应了这种驾驶环境,或者你会随时打开音响分散注意力,或者行驶速度并不快。
可是,当你坐Uber、搭朋友的新款Model 3回家,还没来得及赞叹自动泊车功能,马上就胃里一阵翻江倒海,这时候你的心里可能已经有了答案——是电动车惹的祸。

图源:CarSales
静音环境
大脑的“盲区”
咱们大多数人从小坐的都是内燃机(ICE)车,它们的轰鸣中蕴含着丰富的记忆基因:加速时是低沉的轰鸣,减速时是松油门的嗡嗡。
大脑早就学会了“听声辨位”,靠这些声音预判车速变化。而电动车却悄无声息——只有轻微的风噪和轮胎摩擦声。
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尔工大(UTBM)博士生威廉·埃蒙德(William Emond)指出:
“缺乏经验让大脑无法准确估算运动力道,只能靠燃油车的声音线索去推断,却常常判断失误。” https://www.carsales.com.au/editorial/details/why-your-ev-might-be-making-you-sick-149791/
换句话说,当电车加速或刹车时,你的大脑事先没收到“信号”,等真正感受到加速的瞬间,就会出现严重的感官落差。

图源:CarSales
所以现在,为了解救晕车人群,不少车厂在澳洲现已提供“可调”人造引擎声。
他们用车内扬声器模拟出熟悉的引擎低吟,高速时还可嗡嗡加速;如果你想搞点个性化,调成跑车声浪也行。
比如,Hyundai IONIQ 5 N在车外也装了“电子喇叭”,你离得多远都能听到它在“假装”轰鸣。
特斯拉Model 3于今年更新后,也在澳洲开放了几种拟真音效选项。打开后,哪怕你坐Uber,你也可以体验一把坐在GTR副驾上的感觉。

图源:CarSales
视觉提示
“动态仪表盘”靠眼睛补脑
除了声音,一些豪华品牌也开始玩起了“视觉暗示”。
比如奥迪全新Q6 e‑tron,它就将仪表盘做成了“会呼吸”的界面:加速时刻度刻度盘缓缓放大,仿佛加速朝你撞来;减速则反向缩小,让大脑提早知道“要停了”。
在堵车时,你只要瞥一眼仪表,就会自动调整坐车节奏,不至于因为突然刹车而想吐。

图源:News
另外,说到电动车,不提再生制动几乎说不过去。
简单来说,它能把动能回收转化为电能,可在踩刹车时出现独特的“低频制动感”。

正在制造的再生制动系统。图源:斯科达
研究表明,这种低频抖动比传统刹车更容易引发晕车,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频繁启停时更明显。
比如你正乘坐一辆电车在高速上降速、拐弯,你脑袋里没发动机的嗡鸣作参考,只听到沉闷的回收刹车感,长此以往,谁不想翻白眼?
如果你再在车上打开手机刷刷视频,保准你大脑发闷,宿醉感涌上心头。

图源:Drive
大脑适应
驾驶者的“免疫”差异
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坐电车晕车者都是后座乘客。
原因很简单:驾车者自己在操控,知道下一步会转弯或加速,脑子里早有预设;后座人只能凭身体感受,来不及适应。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在路上,司机压根不顾后座乘客的“生死”,疯狂打着方向盘,只留下你的内耳、眼睛和身体发出的信号全打架,晕车就指日可待。
埃蒙德博士把电动车比作“零重力环境”,因为在那样的新运动场景里,所有感官都在重新洗牌。
NASA的太空训练也好、深海潜水也罢,人类都需要时间去习惯。
好消息是,多坐几次电动车后,你就会逐渐“长脑子”——大脑会把无声加速、新奇制动统统记住,下次遇到同样的力道时,就不会大呼“天旋地转”了。

图源:Drive
谨防晕车
乘客们的应对之道
-
环境音配合:行驶时播放带节奏的背景音乐,音量不要太低,频率最好跟心跳相近(约60–90 BPM),既能愉悦心情,也能帮助大脑重建“加速线索”。
-
座椅调校:把靠背调直一点,让身体紧贴椅背,减少多余晃动。昆士兰黄金海岸的老司机都说,这招比人造发动机声还管用。
-
预判路线:后座的人可以主动和司机沟通,比如“下个路口左转”、“前面要减速”,让大脑提前准备,而不是临阵慌乱。

图源:The Mirror
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坐在前排往往比后排更少晕车,因为前排的震动幅度更小、视野更直,不会被后排的晃动放大。
如果习惯当“甩尾乘客”,也不妨挪到前座;即便是后排,靠近车中轴线、坐到中央位置,也要减少晃动对身体的冲击。
别小看“坐姿微调”,在静音电动世界里,它就是你与晕车斗争的第一道防线。

图源:Daze
最后,在购买新的EV之前,不妨试驾多款车型,对比它们的座舱静音程度、再生制动强度、音响“假声”设置以及视觉辅助设计。
有的车型会贴心提供“平稳模式”或“舒适模式”,大大减弱动力响应的激烈度,让大脑有更多时间“消化”加速与制动。
记住,选车不仅要看续航、充电、动力,舒适度也是核心指标。

图源:ABC
电动汽车带来了全新的驾驶与乘坐感受,也给大脑带来了一次考验。
当你知道了晕车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应对策略,就能在静默之中找回节奏。
别再把你喝的咖啡或昨晚的鸡尾酒当借口,真正的“罪魁祸首”往往是你的大脑还没跟上电动时代的脚步。
多一点耐心,多几次体验,你就能在无声的道路上,安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