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擎报站 每11分钟一辆!澳洲陷入偷车末日,高科技反而让盗车更容易?

每11分钟一辆!澳洲陷入偷车末日,高科技反而让盗车更容易?

by Wesydney

你可能听过“家里丢个遥控器就能开车走”的段子,但现在这段子已经变成新闻:

《News》报道称,据澳洲统计局(ABS)披露的最新数据,2023–24年度全国被盗车辆超过6万辆,比2022–23年多出约1.7万辆——

换句话说,平均每11分钟就有一辆车被偷。

图源:News

这不是恐吓,而是数据在说话,不是过去那种砸窗、撬锁的“硬派”手法,而是科技化、隐秘化的“轻手轻脚”作案:

偷车贼不用再破窗热接线,能悄无声息地把车解锁点火。

对普通车主而言,这种转变让人既无力又焦虑:防盗报警器、钥匙卡都有危险,买新车也不见得就能高枕无忧。

图源:Drive

新手段
无声盗窃上位

从热接线到诊断端口,窃贼在升级

现代盗窃手法的核心是“绕过你以为安全的那部分”。

窃贼使用车上的OBD(车载诊断端口),连接便宜而强大的诊断工具,重新编程钥匙或模拟钥匙信号,从而远程或近距离实现解锁与启动。

警方在维多利亚州披露的线索显示,使用OBD相关手段的案件占该州车辆被盗的五分之一——这比例说明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车型方面,曾经是街头常客的Holden Commodore仍在被盯上;而近年被盗增长最快的名单里有Kia、Jeep、Isuzu、Land Rover和Volkswagen等,说明目标并不只盯豪车,连一些普及车型也逃不过“黑产”猎手的视线。

图源:News

保险与利益链
谁在从中获利?

车辆被偷,赔付、换车、产业循环

保险索赔金额的飙升把这场危机的经济后果放大到了全国视野:自2015年以来,车险因盗窃的理赔几乎翻番,2024年与盗车相关的索赔达到4.28亿澳元。

更让人皱眉的是,有专家直言,车企在这一链条里可能并非完全中立。

SIS Australia的董事总经理Lorenzo Ernst指出,车厂在安全标准升级方面“落后”,甚至有人会质疑是否存在“金融激励”——车辆被盗后,保险赔付让车主更可能以购置新车来替代,从而促进新车销售。

说白了,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安全弱点可能被“市场”无意放大,消费者在数据与利润之间被夹在中间,叫人无奈。

图源:News

技术反击
人变钥匙的想法来了

生物识别、AI画像:把司机“绑定”到车上

面对黑客式盗窃,旧的机械锁显然不够。SIS Australia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概念:把“人”变成钥匙。

具体做法不是玄学,而是利用AI分析人的独特行为特征——步态、开门的节奏、驾驶风格乃至脚踩油门的方式,长时间累积后形成“驾驶者画像”,把这个画像与车辆配对。

即便小偷拿到钥匙或成功破解电子锁,只要驾驶风格与绑定的画像不符,车辆就无法启动或会被限制行驶。

这想法听起来像科幻,但在实际技术层面,生物识别与行为学分析已经能提供可用的信号——前提是隐私与使用规范要跟上,否则“防盗”容易演变成“监控”。

图源:RAC

厂家与市场对策
生物识别、远程停用与追踪并举

GV60的人脸指纹、App追踪普及

并非所有改变都还在概念阶段。

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动手:例如Genesis GV60配备的「Face Connect」与「Fingerprint Start」,可以用面部或指纹解锁并点火;

奔驰也推出通过App进行紧急钥匙停用的功能,如果车辆传感器探测到异常闯入,车主会收到提醒,并能在线停用钥匙,降低车辆被顺走后的二次伤害。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品牌(例如Volkswagen、Leapmotor、Alfa Romeo、Jeep等)在自家APP中加入实时定位与追踪功能,让车主能在被盗后提高找回概率。

当然,这类官方解决方案并不总廉价,某些售后防盗装置价格动辄千澳元以上,例如市场上据称能“智胜窃贼”的StealStopper,其工作方式是直接限制油门或电控装置,让车辆很难被带走,但同时也意味着成本与安装的门槛。

图源:CarExpert

回归简单
方向盘锁的重生与现实小结

一根亮黄色的铁棍比高科技更有用

技术斗争继续升级,但有趣的是——某些“古老”的办法正在复活。

方向盘锁,那种曾被嘲为过时的亮黄色铁棒——方向盘锁,现在又重新流行起来。原因简单:窃贼在权衡成本与收益时,最讨厌的就是“多一道麻烦”。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向盘锁会告诉偷车贼:“这辆车不值得你费劲。”SIS的Ernst讲了个好比喻:两个国家在太空竞赛,一个国家花大钱造能在零重力写字的高科技笔,另一个国家却用铅笔把问题解决了。

意思是,有时候我们把解决方案弄得太复杂,反而忽略了最有效的那个“铅笔”——简单、直接、给人明显的阻碍。

现实是,任何单一措施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但多层防护——生物识别、远程停用、追踪、再加上显眼的物理阻碍——每加一层,偷车贼的胜算就下降一分。

图源:News

科技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法的一部分。

对普通车主来说,能做的清单很直白——

  • 了解你车的弱点(比如是否容易被OBD破解);
  • 尽量启用厂家提供的生物识别或App保护;
  • 多一层硬件防护(方向盘锁或像StealStopper这类设备);
  • 发生被盗及时用App或报警器寻求停用与追踪。

政策与产业层面则更复杂:需要更快的安全标准、更透明的厂商责任界定,以及对售后防盗装置的规范与补贴,让安全不成为只有有钱人才买得到的奢侈品。

毕竟,当“每11分钟一辆车被偷”成为日常用语时,整个社会都该醒一醒——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为了让你的车、你的钱包、以及你的安心,别再被“轻而易举”地拿走。

文章主要来源:Drive、News、CarSales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