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司机们,新南威尔士州这回可真是下了血本:在把控「轻型车辆」上布置平均速度摄像头,全力试水“点对点”执法技术。
平均速度摄像头,也称为区间测速,是一种通过监控车辆在特定路段内的平均速度来判断是否超速的交通执法设备。它通过在路段的起点和终点设置摄像头,记录车辆的牌照和通过时间,然后计算平均速度,以此来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平均速度摄像头于今年5月1日在新州两个地区地点启用,试运行持续至7月1日。
自7月1日起,平均速度摄像头将转为全面执法模式任何被平均速度摄像头检测到超速行驶的轻型车辆驾驶员将面临罚款和扣分处罚。

图源:WhichCar
别看名字拗口,这招可不是什么新瓶装旧酒——英国在2001年就开始这种长距离监测,之后挪威、意大利和荷兰陆续跟进,澳大利亚多地也早有先例。
这次NSW选择扛起大旗,把两个高风险区域的公路作为试验田,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打破单点拍照那种“抓现行”的局限性。
毕竟,当司机知道自己在15公里或16公里的路段都被盯着时,谁还敢肆无忌惮?
所以嘛,据澳洲权威汽车网站《Which Car》报道,新州司机都快被这玩意整出心理问题了。

图源:WhichCar
试点展开
Pacific Highway与Hume Highway
平均测速的试点地点瞄准了新州两条出了名的“老司机必看”级别的高速:
一是贯穿东海岸的太平洋高速(Pacific Highway)15公里路段,另一条则是连接悉尼与墨尔本之间的休姆高速(Hume Highway)16公里段。
前者车流量大、沿线人口稠密,后者昼夜高速交替,尤其卡车多到“半夜谈笑有灯火”。
在这两段路上,时速一旦超标,可不仅是被路边的摄像头“咔嚓”几下了事,而是从进入起点到离开终点,你的平均速度全程被算法算得明明白白。

图源:WhichCar
在新州试运行的九周里,技术团队就像厨师试味道一样,每天盯着数据报表看,一旦发现哪里“咸了”,立马提示驾驶员“可别再往前冲”,说白了就是进行“无声的安全教育”。
在此期间,摄像头虽然没罚单,但只要你超速,刷屏提醒已经送达——这会儿司机们也知道,这地方可不是能钻的小空子。

图源:WhichCar
数据解读
平均速度带来的心态崩塌
人性有时候很有趣:当着固定摄像头的面,你或许还敢踩油门,但只要知道有“人”一路盯着,你就会忍不住松开右脚。
据统计,就在这九周期间,两个试点路段的超速事件数量整体下降了38%。
更让人拍手叫绝的是太平洋高速,在试点第七周时,超速率一举下降48%,仅剩下1/235的司机还敢“玩火”。
休姆高速也毫不逊色,超速率降低37%,只有1/194的车辆踌躇满志地慷慨赴罚。

图源:WhichCar
这些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据,它们的背后反映出司机们的心理变化:
执法尚未开始,大家就已经开始改跑“慢车道”了。
有人把这形容为“科技版的幽灵警察”,更有人感慨,光是摄像头的存在感就能让人乖乖守规矩。

图源:ABC
正式执行
罚单与扣分的双重奏
据《ABC》报道,从试点期结束的7月1日开始,NSW政府开启了“真枪实弹”模式。
任何被平均速度摄像头拍到超速的司机,都将迎来沉甸甸的罚单:
最高可罚2,959澳元,还有高达6分的扣分——这可不是小数字。
在澳洲,扣分多了,下一次换驾照得考科目一;罚款重了,下一次油都加不起了。

图源:Drive
想想那些平时动辄开个130、140公里时速飞驰的人,在看到罚单刷出来的那一秒,肯定恨不得把车速表砸了重来。
政府的这一招不仅让“测试”氛围迅速升级为“严肃执法”,也让公众切实感受到,“创新交通科技”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你少吃罚单的利器。
所以说,这个“观察者效应(Observer Effect)”算是被NSW政府玩得明明白白的,多少桀骜不驯的老司机自7月1日起都变乖了。

图源:ABC
行为变革
心理学与技术的合力
很多时候,人们对惩罚的抵抗力极强,但对“被关注”的压力却毫无招架之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观察者效应”。
这个道理用在平均速度执法上再贴切不过:司机们知道自己在整个路段都被监测,一秒都不能松懈。
比起以前那种隔三岔五的路边抓拍,这套点对点技术更像是“全程陪跑”——让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处于被注视状态。

图源:Drive
而且,这种方法还很“走心”:在正式开罚前就搞个试运行,让大家先适应再说,好比学校期末考前的模拟卷,既能指出问题,又能提前消化,考试才不会心理崩溃。
这种“先预演、后兑现”模式,正是NSW把罚款威慑与温情提醒结合起来的地方。
但不管方式方法有多温情,结论结果还是罚钱,或许要让一部分司机苦不堪言了。

图源:ABC
资金去向
罚款的正向循环
你可能会问,这么多罚款去哪儿了?答案是:全都进了“社区道路安全基金”(Community Road Safety Fund)。
这些钱不是给谁盖大别墅,也不是所谓的给“政府创收”,而是用来投向那些真正能挽救生命的项目。
包括驾校课程升级、交通安全宣传、事故多发路口的设施完善……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社区的道路安全意识。

图源:Drive
用罚款做教育投资,这钱花得心安理得,NSW政府也不必整日担心被老司机们画圈圈诅咒了,虽然这是必然的。
试想一下,若干年后,公路事故率下降,救护车的鸣笛声少了,社区居民的平安指数上来了,这些改善就源于一次次看似“冷冰冰”的罚单背后的善意。

图源:SBS
放眼全球,采用平均速度执法的案例不胜枚举。
英国的成功经验证明,2001年至今,长距离测速能让事故率减少20%至30%;荷兰和意大利更是在夜间与恶劣天气条件下,用这项技术守住了交通安全防线。
在澳洲,昆士兰和南澳也曾试点,每次数据公布后,公众满意度都居高不下。
事实胜于雄辩:从欧洲到澳洲,从卡车到小轿车,点对点平均速度执法始终屡试不爽,效果稳如老狗。
这些国际案例为NSW提供了可靠的模板,也让当地政府敢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图源:ABC
平均测速的未来
全面推广的可能性与挑战
凭借试点带来的亮眼成效,NSW很可能将该系统扩展到更多路段,甚至纳入更多车辆类型。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从郊区开到市区,全程都在“雷达森林”里穿行,超速几乎无处遁形。
对于那些平时动不动就超速一把的司机,这或许有点残酷;但对于想要安全到家的人,这无疑是福音。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副作用。要让摄像头覆盖更广,就需要更多投资;要维护系统的精准度,就需要定期校准和数据审核。
更重要的是,隐私保护也要跟上节奏:如何平衡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将成为下一轮讨论的焦点。

图源:WhichCar
NSW的平均速度摄像头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心理博弈。
它证明了:先用试运行引导,再用执法兑现,才是让司机自觉守规矩的最优解。
未来,如果这套“先软后硬”的组合拳真的在更多路段铺开,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更为和谐的行车环境——车少事故少,人也少焦虑。
简而言之,让我们少开一秒,多一分安全;让钱包少“减速”,让生活多“提速”。
毕竟,当科技遇上人心,安全便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