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
海外华人抗疫日记:在“第二故乡”,与中国一起fight!
胜利终将到来。
作为意大利时尚之都,米兰的大街上从未如今天这般安静。新冠病毒将城市的繁华藏了起来。不过,在意大利华人丁毓馨眼中,一边是以往热闹的街道空无一人,口罩价格飞涨;另一边是在家隔离的意大利人自娱自乐,还奏响中国国歌,高喊“Grazie Cina”(感谢中国)……
意大利大面积封城之后,一些国家也开始封城、进入紧急状态。“(中国)国内的疫情刚刚控制住,我们不要回去‘添乱’。”留在“第二故乡”的华人们,正和他们的祖(籍)国一起,站上了抗疫的战场。
卫生纸货架上空空如也,米、面粉、糖也都没有了。前段时间,家住悉尼的Jeff去超市买意大利通心粉时,看到了这样一番光景。但他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囤卫生纸。
就像没有人能回答Jeff的问题一样,谁也说不清楚卫生纸对于抗击新冠病毒的作用,但不少人就是不由自主地投入抢购潮。一家报纸甚至刊出了八个空白页,上面写着:“需要卫生纸吗?我们也需要。紧急情况下,你可以用这一页。”翻看的人说,这就是“澳式幽默”。
一位澳洲华人在接受澳洲广播电台(ABC)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事,虽然我自认为是理性的人,但这种情况让我陷入了恐慌。”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上升的确让澳洲华人忧心忡忡,但宅在悉尼家中的杨先生说,“每天看看书,工作不会停,电话、微信很方便,可以联系世界各地,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至于囤积生活物资,他认为,中国各地在抗疫中也没断过蔬菜的供应,而且价格没有上涨。澳洲地广人稀,供应是有保障的。
而生活在美国加州的Gigi最近去Costco采购,看到几乎每个人的购物车内都装了很多瓶装水,原本储存着大量米、纸巾的仓库式货架也空空如也,“太疯狂了,在这儿生活那么多年,还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 Gigi说。
在已被封城的意大利米兰,李健宇正用视频记录民众的生活状态。他已经很少出门购物,多是通过网购,算是逃离了超市囤货的阵仗。不过,和其他物资不同,口罩始终是稀缺物,李健宇说,所幸前不久,他出门领取了当地中企免费发放的口罩并用视频拍下了过程。视频末尾他对着镜头说:“这个时候才知道,身在国外,所有中国人都是团结的一家人。”他存的口罩不多,在家人寄的口罩未拿到之前,戴的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口罩。“用过后把贴近嘴部的那一面放置时尽量减少和空气的接触”。
疫情之下,一些华人家长也在忧虑要不要让孩子在家学习,尽管很多中小学没有要停课的意思。一位澳洲华裔幼儿教师说,一名同事问起中国是如何短期控制疫情的,她解释说大部分人在家办公,学校也停课到现在。这位同事表示非常惊讶,称难以想象在澳洲能做到这一点,“让孩子24小时待在家里已经很困难,更何况我们不出门上班购物。”说完他就上网查看附近的玩具店,准备给女儿多买些玩具。
美国华人王女士最近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关注疫情情况,“每天入眼的是急剧攀升的确诊和死亡数字,想屏蔽却忍不住要去关注和了解。走到户外,迎面走来的她、他,明明那么平静甚至兴高采烈,却成了令人暗暗忧惧的存在。于是悄悄屏住呼吸,低头绕过,祈祷身边所有人都健康,期盼高温降临……”
而她也在焦虑:该不该让孩子继续上学?“有的华人家长停了孩子的兴趣班,曾经喧闹的体育馆,如今冷清寂静。” 王女士还去问了自己的小提琴老师,要不要暂时停课。“他甚至不明白我用意何在,还问我是不是生病了。”王女士说,“我是没有生病,可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这个地球,都病了啊!这位年轻的老师宽慰我说,年轻人不会那么容易染上这个病毒的。”
王女士说,街上行人,不管是慢悠悠还是急匆匆,几乎没人戴口罩。彼此依然凑近了说话,依然亲密地拥抱。这让王女士和不少华人感到焦虑,“但焦虑并不能改变什么,该面对的要继续面对。”她说。
正如王女士所经历的那样,由于文化的差异,戴口罩这种防护行为,如今仍会遭到异样的眼光。前不久,在英国利兹大学纺织学院读书的鲁冰冰和另外两名中国室友戴着口罩上街,便遇到三拨当地路人上前询问。一位看上去挺和蔼的白人老太太对她们说,“如果你们生病了就应该去医院,而不是戴口罩。”
鲁冰冰尝试着理解英国人排斥戴口罩的原因,“也许英国人看见街上有人戴口罩,相当于在(中国)国内街上看到一个穿着病号服的人若无其事地逛街。但我希望大家相互理解,包容文化差异,平安度过这次疫情。”
住在意大利伦巴第已经五年的朱珠说,这里目前是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民众依旧不愿意戴口罩。因为戴不戴口罩的问题,朱珠甚至和意大利的朋友们争辩过。“意大利人太擅长社交了,贴脸是常见的打招呼方式,他们觉得口罩是医护人员和病人戴的。比如我戴着口罩,他们本来坐在我旁边,就会起身走开,因为他们认为我有病”。
不过,随着疫情愈发严重,意大利人的观念也开始松动,已有高级官员表示,疫情当前,“这种贴面礼不合时宜”,或许现阶段意大利人该试着不要有太多接触,只是相互示意就好。
虽然面临文化差异,但这些留在 “第二故乡”的华人,正用自己的方法对抗疫情。澳洲华人@Park叔叔选择用对话来打破谣言,他邀请土生土长的墨尔本人Matt,一起探讨澳洲人对于疫情的真实态度,呼吁正视“华人戴口罩”现象,让人知道戴口罩并不奇怪。
而在戴口罩防护意识比较强的国家,比如日本,口罩简直是一罩难求。王宇龙在日本生活了十几年,并创办自媒体平台“东京新青年”,他和其他媒体人一起发起捐赠口罩活动,最终将3,000只口罩捐给东京足立区桑袋团地。
“之所以发起捐赠活动,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华人不是在转卖口罩,我们是有骨气的民族!”他说,许多日本老人确实买不到口罩,一则华人朋友的朋友圈触动了他,“那位华人说,当时坐巴士时身边有一位日本老人的口罩已经起毛了,估计戴了好几天,于是这位朋友立刻从包里拿出一个备用口罩赠给了他。” 王宇龙很受启发,“在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日本对中国的帮助,中国人都记在了心上。如今日本疫情告急,身在日本的很多中国人也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回馈些许当初收获的善意与帮助”。
而在韩国留学的白珠兰最近收到了学妹发来的信息:“姐姐,我真的好害怕,不知道怎么面对?”她们的学校在大邱,也是此次韩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别灾难区”。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白珠兰开始拍摄小视频,让人们知道“大邱仍是充满人情味、宜居又温暖的城市”。同样是留韩学子,王振利用在中国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在相关网络平台开通《“战疫”直播间》,为韩国人及时播报疫情消息和防范措施。
不过,很多华人都明白,疫情期间,没什么比“宅着”更重要了。在德国留学的王文就做足了个人防护措施:购买了多种消毒用品,每天尽量待在家里,如若有必要出门,也通过内戴口罩、外遮面罩的形式做好防护,回家马上消毒杀菌。“居家是最好的疫情防护办法,我们一点也不心慌。” 住在意大利库内奥的胡允斌这样说道,“食物储备和往常一样,如需补充,中国朋友和当地居民都会帮忙代购。”胡允斌和家人根据回中国过年时学的防疫知识,每天勤洗手、少出门、注意个人卫生。
意大利华人作家胡兰波也执笔写下了《告意大利侨胞书:坚守意大利是一种责任》,希望侨胞留守,“一方面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刚有好转,这一成果是14亿人共同的奉献得来的,长途旅行充满变数,我们不能冒险给祖国添乱;另一方面,侨胞留守也向意大利人传递一种信任——我们和意大利人一起度过这些艰难时刻,我们的存在真的能给意大利人带来些信心”。
不久前,胡兰波所在的杂志社收到一名意大利妈妈发来的求助信息,说她的孩子在一家专门收治白血病儿童的医院治疗,需要儿童口罩。“一个中国妈妈跟我说,把自己的口罩匀一些出来,最后大家一共匀了50个口罩,交给了那个意大利妈妈。” 胡兰波说,“我们的侨胞是很善良的,大家在这里与意大利人共渡难关。”
就像很多华人说的,“中国的疫情刚刚控制住,我们不要回去‘添乱’。”但与此同时,面对一种未知病毒,中国摸索出了自己的有效经验。
就在一个多月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说:“在全球也要不得不为疫情做应对和准备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说现在没有药,没有任何疫苗,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办法。而中国的做法是,既然没有药,没有疫苗,那么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他对中国“战疫”给出这样的评价:“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我知道在这次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奉献很多。”
而中国经验似乎正给各国抗疫带来信心,“中国的防疫举措和经验告诉我们,个人不管身在何处,只要做好防护措施,就不必恐慌。”温州市文成县驻意大利米兰视频公证处的胡美莲这样说道。看到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封城令”,许多华人不会感到陌生,听到意大利莱切省利扎内洛镇的“大喇叭”喊话——通过广播向居民播报预防新冠肺炎的注意事项,告知民众尽量留在家中,出门佩戴口罩,不少华人也会表示 “这集我看过”,在疫情初期,中国各个地区几乎都曾充斥着这样的“喇叭秀”。
而那些真正在中国生活过的各国人更加明白,中国抗疫经验的重要性,他们自己的国家似乎需要更多地去借鉴。之前居住在成都的澳洲人西奥斯(Kyri Theos)在《澳洲人报》发文称,“在恐惧与不确定中,我见证了一种奇异的平静。即便是货架上库存不多、活动受到限制,我都从未见过争吵或打斗。人们听从建议,他们留在室内、坚持不懈地保护自己、家人以及社会。整个国家团结一致,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到湖北提供协助。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经济环境下,依然有百万计的人慷慨捐赠。政府的应对措施强势而紧缩,然而即便是实施了诸多的限制,中国人的韧性依然闪耀着光芒。你可以从全副武装、12小时轮班的医生和护士身上,或是阳台上那些相互呼喊道义支持的居民身上见到这一点。”
面对疫情的扩大,中国不仅提供了抗疫经验,也正为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除了捐赠检测试剂盒、个人防护物品和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与其他国家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技术文件,一批批中国专家也开始走向海外,之前是一省救一市,现在是一省助一国:上海援助伊朗、广东援助伊拉克、江苏援助巴基斯坦、四川援助意大利……
意大利人埃娃·达尔·波佐是资深商业顾问。她说,疫情现在已是全球“大流行”,中国支援对意大利至关重要,其他国家也应效仿。在意大利生活20多年的华人丁毓馨说,意大利的医疗设施其实比较先进,但是承载不了这么多病患,设施和医务人员都严重不足,就连已经退休的医生和尚未毕业的护士都被动员投入一线救治工作,但是还是远远不够。
“好在中国的救援队伍来了,我的意大利朋友给我打电话,特别激动地说,‘中国人来支援我们了,救命稻草来了,有希望了!’” 丁毓馨记得,有一日,罗马一个小区的民众在阳台上播放起意大利流行音乐《Azzurro》,随后又放了意大利国歌。“在放完意大利国歌后,有位先生突然提议感谢中国的帮助,播放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高喊“Grazie Cina”(感谢中国)!”丁毓馨说,“我在朋友圈看到现场的视频,中国国歌响彻在罗马上空,周围的邻居们鼓掌致谢,这个场景太令我感动了!”
对于中国所做的一切,一位意大利网友在Twitter上这样写道:“如今,我依然非常安心的去华人那里买东西,甚至两周前还去了中餐厅吃饭,他们一如既往的和蔼可亲,谦虚和微笑从来没有缺少过。在这些结束后,我们要记住中国。”
撰文:刘涛 设计:刘思浓
资料来源: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环球时报》、《人民日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中国侨网、新京报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网、海外网、《澳洲人报》中文网、中国经济网、《珠江时报》、中国网